"0"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㉕薛德震“还乡”

2020-01-27 22:03

作者:李城外

薛德震和他的夫人杨瑾是一对 “夫妻出版家”,八十年代末、九十年代中分别担任过人民出版社和文物出版社的社长兼总编辑。

1969年9月,人民出版社(包括农村读物出版社)大部分干部奉命下放湖北省咸宁县,集中起来,两社的“五七”战士多达198人,约占全社总数的77%。在他们中间,不少是当时和后来出版界的知名人士,如王子野、范用、张慈中、邓蜀生、林穗芳……等等,而薛德震和夫人都是社里的普通编辑,“党叫干啥就干啥”,只花三天时间处理好家务,便带着两个未成年的女儿薛阳和薛锦踏上了“奔向新生活”的列车。

▲“夫妻出版家”

刚到鄂南农村,干校校部将人民出版社编为十三连,为了建房,他们被安排住汀泗桥附近的凤凰山烧石灰。因为离向阳湖较远,这支工业连队俨然像是干校的一支“独立大队”。如此戏称,并非有什么特殊“待遇”,实际上其劳动强度并不亚于干各种农活。比如,男同志炸石头,排哑炮,有时甚至会冒生命危险;女同志则成立“打钎组”(类似时髦的“铁姑娘战斗队”),像杨瑾这样的知识型妇女,一天也得抡起八磅大铁锤挥动几千下,不仅要力气大,还得“稳、准、狠”,否则会伤了掌钎人的手。她后来想起这些,还觉得不可思议,那时是怎么适应过来的!

▲李城外采访薛德震和杨瑾

每逢插秧季节,连队还要打着红旗浩浩荡荡开往向阳湖,“支援农业”。因此,干校开会表彰先进,组织“讲用”,十三连的人没少参加。平时在凤凰山一带,“人民”和当地群众也相处得很好,没有发生不愉快的事。他们自己建的土坯房盖好之前,大部分人都住在老乡家里,“夫妻战士”薛德震和杨瑾及两“千金”的栖身之地是一家旧祠堂,由于背后紧靠荒山,偶尔还会遇到十几条蛇在窗口或透风的墙壁上“露脸”,真够“触目惊心”的。即使这样,毕竟比同一干校仍两地分居的夫妻强得多。薛德震在凤凰山干了一年,承蒙组织信任,被调到校部政工组,组长是葛洛,组员还有陈翰伯、林尔蔚、吴志根。从此,薛德震埋头于“文牍”,起草报告和写工作总结,而杨瑾的体力在农村也得到锻炼,亦不乏自得其乐的一面,最难得的是体会到了农民之苦。这些乡里人一年到头竟难得吃几回猪肉,却还关心从城里来的五七战士:“北京那么好,你们何苦到咸宁来受罪?”他们不理解,知识分子倒不在乎住城里还是乡下,最可惜是业务白白荒废了!”

值得庆幸的是, 到了1971年,经周恩来总理亲自批准,北京的《考古》《考古学报》和《文物》杂志准备复刊。次年,文物出版社恢复工作,杨瑾和罗哲文、金冲及、王代文等同志纷纷从干校调回,一起编辑《文物》月刊。不久,该刊在她和同事们的努力下,国内外声誉大增,海外发行量居社科刊物之首。特别是她担任社长兼总编辑以后,文物出版社所出图书多次获国内、国际大奖。像是“比着干”似的,薛德震在“人民”主持工作长达十年,“中国第一家政治书籍出版社”的金字招牌更是得到了海内外的广泛认同。

▲薛德震和杨瑾题词

尽管离别鄂南20多年了,向阳湖水却一直在薛德震心中流淌。1996年的一个夏日,薛德震赴鄂参加全国人民出版社第五届年会刚结束,第二天就风尘仆仆赶到了咸宁。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“四五二高地”,然后直奔汀泗凤凰山,找到了满是青草缠绕的石灰窑,也终于找到了当年的老房东!当时,有位身穿黑布衣、双目近乎失明的小个子老大妈听说来了当年文化部的人,主动指着老祠堂一间破旧的屋子,告诉大家说,这里住过一个戴眼镜、姓薛的同志和他的家属杨姐,带着两个女孩……薛德震听了十分激动,默默掏出身上的钱略表心意:“老人家,谢谢你当年对我们全家的关照。”

(编辑 金崇)

系列报道: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①冰心在向阳湖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②“大力士”萧乾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③冯雪峰遇“知音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④陈白尘探亲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⑤楼适夷“补课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⑥沈从文的“文事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⑦臧克家的父爱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⑧严文井“升官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⑨韦君宜办专案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⑩张光年受审查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⑪绿原的“超蜜月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⑫牛汉的“汗血斋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⑬侯金镜之死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⑭茅盾“发火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⑮田汉的“孝子贤孙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⑯萧三之子喂猪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⑰周巍峙梦见周总理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⑱吴雪排戏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⑲王子野的“绝活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⑳“老废物”陈原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㉑范用的风范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㉒宋木文“挑滑车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㉓“司务长”杨德炎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㉔陈早春“顶牛”
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发表评论...
最新
暂无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