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0"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⑦臧克家的父爱

2019-09-23 10:24

作者:李城外

“文革”中期,老诗翁臧克家曾下放原文化部咸宁干校。返京几年后,他写下《向阳湖,我深深地怀念你》《离别干校》等诗篇,不久还出版了诗集《忆向阳》。“父爱如山”,在向阳湖的三年里,臧克家对不谙世事的小女儿郑苏伊的宽容和厚爱,感人至深。干校生活给她带来过痛苦和磨难,使她了解了世态炎凉,也增强了体魄,有了很强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心理承受力。

▲臧克家忆向阳

臧克家是1969年底下放的,当时他所属的中国作协被编为五连,在向阳湖造田; 他的夫人郑曼原是人民出版社编辑,编在十三连,在汀泗桥的凤凰山烧石灰窑。夫妇俩唯一带到咸宁的小女儿郑苏伊在县城“共产主义学校”读初中(后又转到汀泗桥中学),一家人分三处居住,只有过节才聚到一起。 年仅13岁的女儿是地道的“五七路上向阳花”,艰苦的环境倒是很快适应了,最让她受不了的,还是精神上的打击。因为“文革”刚开始不久,臧克家被打成“黑帮”,整天挨斗。女儿曾天真地问他:“爸爸,你真的反对毛主席和共产党吗?”他语气坚定地回答说:“请你相信爸爸,我绝对不会反对毛主席和共产党的!” 可是,在干校的子弟学校,有位老师仍提醒她:“你知道你爸爸是什么人吗?他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黑帮!你是什么人?你是可教育好的子女!你到这儿来,是来改造思想的。”

▲臧克家手迹之一

第二年春节,各连队放了假,郑曼带她到向阳湖畔去看爸爸。那时臧克家还住在老乡家里,一家人总算是团聚了。没想到当五连聚餐吃午饭时,有人来通知,说“黑帮”臧克家没有资格与“革命群众”同桌,只能把饭打回家吃。尝到了被打入“另册”的滋味,使得小苏伊产生了和爸爸“划清界限”的念头,并付诸行动。有一次她在学校过生日,爸爸为她准备了一个印着武汉长江大桥的黑色手提包,还附带几块钱,托同屋住的吴泰昌叔叔捎给她,作为生日礼物,可她为了表明自已的“革命立场”,连封信也不愿回。臧克家虽然很难过,却并没有失望。可怜天下父母心,他理解苏伊的行为事出有因,仍偷偷地给女儿寄些零花钱,无声地传递着对幼女的怜爱。

▲臧克家手迹之二

“九一三”事件以后,干校的政治气候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有了一些变化,人间亲情也渐渐复归。1972年的一个夏日,父女俩在咸宁县城的新华书店里不期而遇。一进门,苏伊便发现爸爸熟悉的背影,激动得喊出声来。臧克家回头看见她,又惊又喜。由于不放心女儿一人回汀泗,便临时决定带她和自已一道去五连。从县城到向阳湖有30里地,边走边聊,臧克家给女儿讲了不少往事和新闻。比如几年前就去世的老舍,在她心目中是位慈祥可亲的老伯伯,她一直珍藏着他访日归来后赠送的小钢笔。但老舍到底怎么死的她却不知道,臧克家这次如实告诉了女儿。他还透露了著名作家杨朔的死讯,使得苏伊大吃一惊,因为杨叔叔的女儿是她小学时代好友,两人经常手拉手一起上学。真没想到,多次见过面的杨叔叔竟这么快就离开人世……父女俩聊着聊着,很快到了五连,过去认识的叔叔阿姨都过来看她,已经分开一年的“共产主义学校”的同学也见了面。叙谈时,大家说起“五七”战士在农村,盖房、种地、种菜、喂猪,样样都能干。臧克家过去在作协工作时,来往的只是几个人,和同志们联系不多,到干校后,尽管精神负担重,但大家同吃、同住、同劳动,关系非常融洽。这年10月,臧老先行一步返京,打这以后,“五七”战友们成批成批地前来看他……

▲李城外采访臧克家

随着臧老年事已高 ,中国作协特地安排苏伊协助母亲,成了父亲生活的好帮手和事业的好助手。上世纪80年代至今,无论是在济南举办的“臧克家学术讨论会”,还是在北京举行的“臧克家文学创作研讨会”,无论是《时代风雨铸诗魂——臧克家文学创作评论集》的编辑,还是《臧克家全集》的出版,她都立下汗马功劳。2004年2月5日, 99岁高龄的臧老仙逝,他是可以含笑九泉的。

(编辑 金崇)

系列报道: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①冰心在向阳湖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②“大力士”萧乾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③冯雪峰遇“知音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④陈白尘探亲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⑤楼适夷“补课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⑥沈从文的“文事”
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发表评论...
最新
暂无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