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0"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③冯雪峰遇“知音”

2019-08-26 09:04

作者:李城外

上世纪70年代第一个秋天,在文化部咸宁“五七”干校,一个偶然的机会,67岁的冯雪峰和36岁的陈早春成了忘年交。

冯雪峰

那是大革文化命的荒唐年月,人民文学出版社“全锅端” 下放向阳湖,多达194人,编为十四连。当时,干校有几千学员,以商务印书馆和中华书局的平均年龄最高,人文社也不低。身为第一任社长的冯雪峰已受到多年不公正待遇,来鄂南后仍属于被歧视对象,但他劳动起来却不管干重活轻活,总是认真负责,任劳任怨,从不偷懒。有时还诚恳地征求同事的意见,检查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周到。他的种种表现,在十四连有口皆碑,连咸宁老乡也伸出大拇指称赞。 而农民家庭出身陈早春属于“红五类”,他熟悉干农活,负责放养200多只母鸭,下蛋率竟达到了97%,大大地改善了连队的生活,令军代表和连干部刮目相看。为了表示组织上的关心,特地从蔬菜组调出冯雪峰给他当助手,并作为“接班人”培养。

陈早春原系武汉大学中文系研究生毕业,熟知冯雪峰参加过二万五千里长征,和毛泽东、周恩来、张闻天、博古等老一辈革命家都有交往,尤其和鲁迅先生过从甚密,他在文学创作和文艺理论方面的成就也有目共睹,是位受到正直和善良的人们尊重的老同志,可是,尽管晚年作过胃大切除手术,在干校仍被当作壮劳力折腾。陈早春担心他年老体弱,吃不消风里来雨里去的牧鸭之苦,便向上级委婉地作了反映,无奈人微言轻,没有被采纳。就这样,我国文艺界惟一的长征干部冯雪峰奉命来到“鸭司令”陈早春手下当“兵”。

▲1946年冯雪峰在鲁迅逝世十周年纪念会上讲话

报到那天,冯雪峰头戴一顶旧草帽,脚蹬胶底跑鞋,身着老卡其布制服,袖管和裤管都高高卷起,胳膊和腿显得又瘦又长。他一见面便向陈早春虚心请教,问鸭子该怎么管才能多下蛋?自己该帮着干些什么事? 最后领的任务是,帮助陈早春照看鸭群,不要让它们乱跑或掉队,或窜往稻田毁庄稼……从此,忠于职守的冯雪峰和陈早春一起摸爬滚打,吃了不少苦头,也品尝了收获的喜悦,偶尔脸上还露出难得的笑容。患难之中,他和陈早春渐渐成了可以交心的朋友。

有一次,冯雪峰问“鸭师傅”为何如此安心新的“专业”,陈早春回答说:“党把我培养成知识分子,本想干点文化工作,从来也没想到还会返回去当农民。我干得再好,对党对己都是个损失。但命运既然作了这样的安排,个人改变不了。怎么办?要么苟且偷安,要么玩世不恭,要么愤世嫉俗。我不愿这样混和闯,只好奴性十足地干一行爱一行,钻一行。从干中实现自我价值,寻找人生乐趣。目前我不能与人交往,就与鸭子结伴,观察它们,了解它们,研究它们的生活规律,从这种研究中寄托爱心,锻炼已经生锈了的思维。不然,我整日在这荒无人烟的湖地里,被动地经酷暑、历严寒,不被环境戕害死,也会自己闷死、憋死……”

冯雪峰墓

冯雪峰听罢,立即对这种生活态度表示了称赞:“抱这种人生哲学的知识分子不多。的确,有人认为这样的人是安贫乐道的庸俗之辈,或是不反抗命运的奴才。但什么叫俗人,什么叫奴才,都是那些怀才不遇、愤世嫉俗的‘志士仁人’诠解的。这些人到底有无才,还是个问题,往往自认才富五车的人,说不定他的才还不够一合一升。生活中不乏这样的人,大事干不来,小事不愿干。宝刀可以断铁,岂不能断木!铅刀还应一割哩。我曾经说过,人世间有在高堂应对的主人,也有在灶下烧火作饭的奴婢;有日驰千里的车子,必得有铺路的灰砂碎石。鲁迅曾经写文章界别过‘聪明人’、奴才和傻子。我看,世界上多的是‘聪明人 ’,奴才也不少,缺乏的是傻子。如果多些傻子,世道就好了。”

正是说者无意,听者有心,老前辈的一席话对年轻人触动极大,可谓刻骨铭心。后来从向阳湖返回京城,陈早春经常上门向冯雪峰请教,并步他的后尘,卓然成为研究鲁迅的专家,还主持人文社工作多年,担任过第八、九届全国政协委员。

(编辑 金崇)

系列报道: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①冰心在向阳湖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②“大力士”萧乾
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发表评论...
最新
暂无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