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0"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⑪绿原的“超蜜月”

2019-10-28 08:49

作者:李城外

翻开共和国史册,曾有一节沉重的篇章:1955年,骇人听闻的“胡风反革命集团案”轰动全国,受牵连者多达2000余人,其中78人被正式定为“胡风分子”。这年6月10日的《人民日报》还发表了社论,给他们分别戴上种种“莫须有”罪名。年仅33岁的绿原成了“帝国主义国民党特务分子”,从此被关押7年之久。诗人出狱后经历坎坷,“文革”中期又在咸宁干校度过了五个春秋。

▲绿原先生

1969年的中秋节,绿原随人民文学出版社全体人员下放鄂南,这支“文化精英”队伍中,有严文井、韦君宜等“走资派”,以及许多知名作家、翻译家和学者。初到向阳湖,他们十四连住在王家湾。刚开始的劳动是搬电线杆,打土坯,盖“干打垒”房子。接着就干违反科学规律的事——围湖造田。向阳湖本是鱼米之乡,土地非常肥沃,却被拦了坝,抽干了水,在沼泽地上种田。尽管后来丰收了,但没有仓库,粮食堆在空场地上发霉,眼睁睁地看着烂掉了,可军宣队的人还说:“这要从多方面看,政治收获是很大的。” 更让人难受的,还是搞斗、批、改,抓“五一六”。干校流传过一句俗话:“讲用的不劳动,劳动的不讲用。”革命和劳动成了两码事。已是“牛鬼蛇神”的绿原又背上新的精神负担,有人揭发,说他这个胡风骨干分子受“五一六反革命集团”指使,通过重审胡风案,“炮打周总理”,惊得他有口难辩。幸亏经过文革“洗礼”,单位同事中毕竟多了一些头脑清醒的人,这次才没把他“再踏上一只脚”,“批倒批臭”。至于咸宁当地的群众,也是非常富有正义感的,他们公开向校部提出抗议:“你们可以搞批斗,但为什么非要弄得半夜里鬼哭狼嚎呢?”

▲李城外采访绿原

当然,干校生活有辛酸也有甜蜜。这甜蜜唯其是在苦难中尝到的,才让诗人格外珍惜。那时,绿原的儿女们分别在内蒙、青海、四川插队,妻子罗惠一人留在首都,是他们全家的“驻京办事处主任”,承受着“一肩挑两头”的巨大压力,有一回,她破例从工厂请了十天假,赶到向阳湖看望丈夫。连里特地准了绿原一星期假,并把新建的“干打垒”宿舍临时拨了他一间,虽然里面仅有一张床和一张椅子,夫妻俩已感到十分温暖。他们还弄来一只自制的小煤油炉,自己做饭吃。白天,罗惠到小溪边给丈夫洗衣服,绿原到连队厨房为妻子打主食,再把她从北京带来的肉菜回锅,然后对饮几口本地产的低度米酒。晚上,夫妻俩点起小油灯,共话如烟往事;绿原还告诉她:“干校电线杆子已经栽好,很快就会有电灯了 ,到那时再来吧!”在短短的几天里,绿原带着罗惠把干校周围逛了个遍,最后还一同去咸宁县城逛商店,买了一些土布和土特产。沿街遇见不少干校同连的战士,一些平日不大跟绿原讲话的女同志,见了面破例向他点头微笑,有的还走近前来同罗惠攀谈。诗人不禁忘形起来,粗着噪子向她们介绍:“这是我爱人罗惠!”……欢度了7天“超蜜月”,罗惠即将离开咸宁这山青水秀的地方,她的心情和向阳湖的风光变得不大合拍起来,绿原却没有伤感,他称这次团聚是“仿佛走进儿时故乡一片黄灿灿的油菜花丛,在大自然令人沉醉的气息里度过一星期超人的生活。”

▲绿原题词

干校到了中后期,有人陆续调回京城。由于绿原等“牛鬼蛇神”没单位敢要,只好听天由命。为了打发日子,绿原凭着自学的德语,坚持译出一本叔本华散文集。直到1974年底,终于被恩准最后一批调回京城 。

对绿原来说,春天虽然姗姗来迟,但毕竟还是来了,他的生命之树开始返青,逐渐充满了绿色——1980年,绿原与胡风错案同时平反,不久,担任了人民文学出版社副总编辑、国际笔会中国中心成员等职,并陆续出版诗集、文集和译著达20余部,其中《另一支歌》获第三届全国优秀新诗奖。2003年,绿原荣获第二届“当代诗魂金奖”。这位四十年代“七月派”的代表人物之一,被有关新闻传媒称为“大陆生命力最强的诗人”。

(编辑 金崇)

系列报道: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①冰心在向阳湖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②“大力士”萧乾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③冯雪峰遇“知音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④陈白尘探亲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⑤楼适夷“补课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⑥沈从文的“文事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⑦臧克家的父爱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⑧严文井“升官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⑨韦君宜办专案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⑩张光年受审查
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发表评论...
最新
暂无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