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0"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㉓“司务长”杨德炎

2020-01-13 09:34

作者:李城外



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、商务印书馆总经理杨德炎曾任我国驻西德大使馆一秘、驻瑞士大使馆文化专员,后任新闻出版署外事司司长。他于1970年春下放向阳湖时,才满25岁。

▲杨德炎先生

由于十五连的商务人平均年龄达53岁,他属于典型的“小字辈”,被连里安排担任司务长。刚从上海外国语学院毕业不久的他是个文弱书生,平时沉默寡言,没有人注意。到了干校的新环境,因为要管连里100多号人的伙食,他开始学会了交际,学会了与人联系。当时是短缺经济时期,“五七”战士们每天吃干萝卜丝,在这种条件下要尽量改善大家的生活,谈何容易。他从向阳湖走到咸宁城里的菜市场采购,往往早晨四五点钟就起程,将近两小时才能到达目的地。那时咸宁街上的居民不过几千人,而干校的总人数有过之无不及,买菜之难可想而知。经常是文化部二十多个连队的采购员们围着菜市场的头头,里三层外三层,争着凑上前去把自己带来的香烟往人家桌上扔。无奈僧多粥少,好不容易盼来一车菜,一下子就被抢购一空。有时为了买到新鲜蔬菜,他得在城里住上两三天,才不至于空手而归。通过买菜,无形中培养了他的集体主义思想,原来是怀有雄心壮志报效社会,现在才重新认识自己:为大家谋福利,首先要改掉的是“书生气”……

▲李城外采访杨德炎

那年头,干校人出门办事十分困难,因为社会上不重视知识分子。怎样找到与人打交道的“切入口”(用现在的话说是所谓“契机”),杨德炎没少动脑筋。比如,他抽空便主动帮助街上副食店、饭店、药铺的掌柜干点零活,认识了不少熟人,相互有了感情,逐渐买起东西来非常方便,以至别的连队买不到的紧俏物品,十五连总能买到。就这样干了一年,一直没卸任。因此可以说,理解人,熟悉人,关心人,他是在咸宁学会的。他过去很腼腆,不会抽烟,但为了拉关系,自己掏钱买了“飞马”牌香烟备用。有次在拥挤的人群中抢购新鲜蔬菜,他手忙脚乱,竟递给卖菜人半截香烟,惹得周围的人哄然大笑。后来调回北京,临行前,当地不少人送他,其中有一位老乡心直口快,道出了真话:“小杨既不抽烟,又不喝酒,我们为什么对他这么好呢?只是看他很可怜!”多年以后,身在异国他乡,回想起这一幕幕,他感动之余,仍会禁不住暗自发笑。

是啊,知识分子放下了“架子”,骨子里却总难免自视清高,岂料自己反倒被老乡同情!一次,杨德炎和五连的严文井去四大队参加“活学活用毛著讲用会”,严文井说,在干校重新认识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,谈得很生动:“我有回拉车,经过一棵桂花树,忽然下起暴雨来,我靠近树旁躲雨时,突然感到身上加重了份量,抬头一看,是和我过去一起的司机为我盖了件雨衣。尽管他是工人阶级,我是被斗的走资派,但他却看我年长,默默地照顾我。我感到十分惭愧,想到过去在北京同一单位呆了多年,我怎么没想到过关心他呢?”

▲杨德炎一行造访向阳轩

这段精彩的“讲用”被后生杨德炎一直铭刻于心。返城多年后,在京城文化界,下过干校似乎已成为“老资格”的一个标志,如商务人就经常被人问起:“你是商务的,去过咸宁干校吗?重返过向阳湖吗?” 2000年1月,杨德炎在湖北省外文书店参加商务印书馆开设专卖店活动,次日便马不停蹄地赶到阔别28年的向阳湖。他参观了干校中转站、“四五二高地”、红旗桥、王六嘴等多处旧址,并对陪同人员生动地讲述起本连队著名语言学家陈翰伯、《辞源》总编纂吴泽炎、王蒙之父王锦第等已故老“五七”战士的旧事,对他们表示了深切的怀念。2005年中秋前夕,他又组织 “记者沙龙”再次考察咸宁。新华社、中新社、人民网、英语世界等京沪陕粤18家媒体的记者实地参观了向阳湖文化名人旧址、咸宁市新闻出版局和有关旅游景点,纷纷表示,今后要多多关注咸宁,宣传咸宁,支持咸宁。

(编辑 金崇)

系列报道: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①冰心在向阳湖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②“大力士”萧乾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③冯雪峰遇“知音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④陈白尘探亲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⑤楼适夷“补课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⑥沈从文的“文事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⑦臧克家的父爱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⑧严文井“升官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⑨韦君宜办专案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⑩张光年受审查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⑪绿原的“超蜜月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⑫牛汉的“汗血斋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⑬侯金镜之死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⑭茅盾“发火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⑮田汉的“孝子贤孙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⑯萧三之子喂猪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⑰周巍峙梦见周总理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⑱吴雪排戏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⑲王子野的“绝活”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⑳“老废物”陈原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㉑范用的风范

文化名人与向阳湖㉒宋木文“挑滑车”
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发表评论...
最新
暂无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