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12"

罗亦农:寻找真理求学上海——党员干部讲党史②

2021-04-16 16:12

△点击收听音频

主办单位: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

本期讲述人:咸宁市史志研究中心 王薇

罗亦农(1902-1928),出生于湖南省湘潭县易俗河雷公塘,原名罗善扬,字慎斋,后改为亦农,是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家。他曾领导过上海工人第三次武装起义,是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之一。

“五四”运动爆发,爱国浪潮猛烈冲击着湖南各地。罗亦农深受启发,决心冲出乡村,到大城市去寻找真理,探求新的出路。

1919年下半年,罗亦农离开了家乡,只身来到上海。初到上海,他简直不相信自己的眼睛,难道这就是自己心驰神往的大上海?黄浦江上只见外国轮船与兵舰在游弋,外滩公园的门口高悬着“华人与狗不得入内”的牌子,蓝眼金发的外国人目中无人地在马路上横冲直撞,金碧辉煌的高楼大厦与破烂不堪的贫民窟形成了鲜明对照。他看到这个世界竟是如此不公,心中充满了困惑。

他在上海考进了一所中学,但是因为父亲不肯寄钱,只得退学自谋生路。他在一家报馆当了一名校对工人,工作是很繁忙的,但是报馆的书刊杂志比较多,便于吸收新的知识,了解新的信息。陈独秀等主编的《新青年》《劳动界》等,他每期必读,爱不释手。


《新青年》《劳动界》书刊

通过学习《新青年》《劳动界》等书刊,他逐步接触到马克思主义。他非常佩服陈独秀,认为陈独秀是个非常了不起的人。通过打听,他来到陈独秀寓所———老渔阳里2号,登门求教,受到陈独秀的热情接待。陈独秀对这位湖南青年极为关心,询问他的情况,介绍他进入工读互助团。

为了给外地来沪青年提供一个较为安定的环境,来学习革命理论及外语,并在党的领导下参加革命实践,陈独秀等创办了外国语学社这所新型的学校。作为党培养革命青年和干部的基地,外国语学社的直接目的是挑选优秀分子,为输送革命青年赴俄留学作准备。而且,外国语学社还为党组织的活动提供掩护。工读互助团失败后,罗亦农等进入该校。莘莘学子济济一堂,人才荟萃,许多中华英才从这里起步。


上海外国语学社旧址

学生半天上课,半天自修。学校很重视政治学习,组织学生学习《共产党宣言》和《共产党》月刊等,以灌输马克思主义的理论。为赴俄留学作准备,学习俄文成为许多学生的主要任务之一。学生的生活是很艰苦的,每人每月的生活费只有5元,衣、食、住全在里面,十分拮据。大家过着极为俭朴的生活,却满腔热情地对待学习和革命。外国语学社的学员学理论、学外语,而且积极投身革命活动的实践。这里是党组织的重要活动场所,学员们耳濡目染,积极参与,从中经受锻炼。

罗亦农学了俄语之后,马上学以致用,为中俄通讯社开展誊写、校对、印刷等工作,边干边学,使俄语水平得到较快提高,为以后去苏俄打下良好基础。他还踊跃向《劳动界》等刊物投稿,积极推动工人运动,理论水平和思想觉悟都有了较大的提高,为今后的革命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。

《香城党史故事》栏目由

湖北精华纺织集团有限公司

特约赞助播出

香城党史故事》播出安排

FM88.1咸宁综合广播

周一至周五 每天8:05  14:30  19:00

(编辑 彭秀芬)

相关阅读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发表评论...
最新
暂无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