"5"

全国人大代表、咸宁市市长杨军接受中国经济时报专访表示:布局绿色产业体系 促进咸宁绿色崛起

2024-03-11 15:56

国务院总理李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介绍今年政府工作任务时提出,加强生态文明建设,推进绿色低碳发展。在大力发展绿色低碳经济方面,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推进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交通运输结构、城乡建设发展绿色转型。

全国人大代表,咸宁市委副书记、市长杨军在全国两会期间接受中国经济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,咸宁市切实践行“两山”理念,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,布局绿色产业体系,持续为生态文明建设增绿添彩、蓄势赋能,促进咸宁绿色崛起。

01

绿色魅力名片越擦越亮生态金字招牌越夯越实

中国经济时报:如何依托生态资源禀赋,不断擦亮咸宁的绿色发展名片?

杨军:绿色发展是咸宁发展的根本路径。近年来,咸宁依托“一江一山两湖”全域山水生态格局和“南山北湖”“绿环抱城”的城市空间形态,先后建成潜山森林公园、青龙山公园等80多处口袋公园;实施生态环境提升行动、生态修复工程、流域综合治理等举措,整治河湖岸线,打造生态廊道,持续打好“蓝天、碧水、绿地、净土”保卫战。咸宁建成区绿地率、绿化覆盖率和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35%、42%、15.1平方米,咸宁的绿色魅力名片越擦越亮,生态金字招牌越夯越实。

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,咸宁市依托生态资源禀赋,下足“绣花功夫”,坚决杜绝盲目铺摊子、上项目,统筹规划、建设、治理,协调生态、生产、生活,推动“园在城中”向“城在园中”转变,努力把9861平方公里的整个市域,轻轻放置于山水之间,精心打造武汉都市圈自然生态公园城市,让300万咸宁人民在享受绿色福利的同时,也向世界亮出公园城市新名片。

02

让“颜值”变“价值”走绿色产业振兴之路

中国经济时报:如何让“颜值”变为“价值”,把生态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、发展优势,闯出一条与自然生态公园城市禀赋相一致的绿色产业振兴之路?

杨军:在产业发展方面,咸宁市立足现实基础和资源禀赋,注重把握好“进”与“稳”的关系,谋划确定大健康、电子信息、装备制造、食品饮料、清洁能源五大优势产业,组建八大产业联盟,同时,坚持不折腾、不急功近利,坚决摒弃走粗放式发展的老路,初步构建了符合高质量发展要求、契合咸宁资源禀赋和城市特点的现代化产业体系。

一方面,以“存量”转型腾空间。咸宁市坚持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不动摇,以“壮士断腕”的气魄关改搬转化工企业72家,专项整治关闭非煤矿山企业26家。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虽遭受短期冲击,但从长远看,为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腾出了空间。

另一方面,以“增量”提质优结构。咸宁市坚持“精明、精细、精心”招商,聚焦五大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,编制上线咸宁产业招商地图数字化系统,实现产业链分析、关联企业生成、热点区域检索、项目信息化管理等多种功能。

在坚定不移发展壮大五大优势产业的同时,咸宁市还注重在重点中抓“关键”,集中精力发展大健康产业,集聚统合咸宁6县(市、区)的生态优势、特色农业优势和产业优势,形成集“医、药、养、健、游、护”于一体的千亿大健康产业集群,唱响“养在咸宁”品牌。

03

科技创新促咸宁“绿色崛起”

中国经济时报:如何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,促进咸宁“绿色崛起”?

杨军: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,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。咸宁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,设立咸宁(武汉)离岸科创园,此举不仅成为咸宁服务融入武汉都市圈,借智借力推动产业向高端化、智能化、低碳化发展的“先手棋”,也将成为咸宁破除资源环境约束、产业基础薄弱、创新动能不强等短板的“关键一招”。

在科创园辐射带动下,一批瞪羚企业、科创企业等陆续入驻,正在加快形成“研发在武汉、生产在咸宁,孵化在武汉、加速在咸宁,源头在武汉、转化在咸宁,引才在武汉、用才在咸宁,引资在武汉、投资在咸宁”的互利共赢局面。在咸宁这样一座小城市,正以“换道超车”的创新实践,积极服务国家科技创新重大战略。

下一步,咸宁还将组织推动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“倍增工程”,新增市级创新平台50家,完成科技成果转化120项、技术合同登记成交总额200亿元以上,力争每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件,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,实现咸宁“绿色崛起”。

来源:中国经济时报

一审:余梦婷

二审:陈玲

终审:俞永忠

template 'mobile_v5/common/wake'
发表评论...
最新
暂无评论
来说两句吧...